microorganism_day9_3.7
肠道杆菌
肠杆菌科
- 1
- 2
- 3
根据与医学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况
- 致病菌:少数,如伤寒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痢疾)
- 机会致病菌:本属于正常菌群,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移位至肠道以外部位时致病,如大肠埃希氏菌
- 部分正常菌群获得毒力因子基因后,即转变为致病菌,如引起肠胃炎的E.coli
感染源可以是动物(大多数沙门氏菌感染);带菌者(志贺氏菌感染);内源性播散(E.coli机会性感染)
共同特性
- 相似的形态染色:中等大小,G-杆菌,无芽孢,多数有动力(有鞭毛)
- 简单的培养条件(不需要血液)
需氧或兼性厌氧 37摄氏度过夜培养 普通培养基中均能生长 一般形成S型菌落
- 活泼的生化反应
表格
三大菌属是重点
H2S检验用硫酸亚铁或者含有铅离子的
鉴定中最重要的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初步鉴定肠道致病菌和肠道非致病菌 让致病菌长,非致病菌部长 恰好两个致病菌都S开头,所以叫SS培养君
挑取红色的可能致病菌(产酸)
抗原结构复杂 H鞭毛、O菌体、K/Vi抗原
抵抗力 不强,60摄氏度30min死亡。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用氯进行饮用水消毒
- 易变异 通过「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引起「耐药性变异、毒力性变异、生化反应性变异」
肠道杆菌
- 埃希氏菌属
- 沙门氏菌属
- 志贺氏菌属
埃希菌属Escherichia
- 以大肠埃希氏菌E.coli最为重要
- 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 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
生物学性状
大肠埃希菌为G-短小杆菌,多数有周身鞭毛、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普通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即可形成菌落。因能发酵乳糖,故在SS等鉴别培养基中,可形成红色菌落等。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IMViC试验结果为+、+、-、-。
具有菌体(O)抗原、荚膜(K)抗原和鞭毛(H)抗原三种,是血清学分型的依据。
致病性
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
两大原因可以致病
- 条件致病:细菌居住部位改变引起的肠外感染(尿路感染最常见)
- 致病菌株:某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引起肠道感染
致病物质
定植因子:又称粘附素,由普通菌毛构成,是细菌紧密粘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细胞上。
肠毒素:1️⃣不耐热肠毒素(LT),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浓度增高,导致腹泻2️⃣耐热性肠毒素(ST),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浓度增高,导致腹泻
K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
大肠埃希菌所致疾病
- 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腹膜炎、阑尾炎、手术创口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
泌尿道感染:多上行性感染
……
- 肠道感染:胃肠炎(gastroenteritis):食入污染的食品和饮水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肠聚集型大肠埃希菌 弥漫黏附型大肠埃希菌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 5岁以下的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
- 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在疾病传播中有重要作用
- 轻度腹泻至严重的霍乱样腹泻
- 致病物质 肠毒素 定植因子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 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
- 似菌痢样,有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想拉拉不出来)
- 致病机理 不产生肠毒素 侵袭结肠粘膜上皮并繁殖 细菌死亡后释放内毒素,引起炎症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 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 致病机理 不产生肠毒素及其他外毒素,无侵袭力 粘附和破坏肠粘膜微绒毛 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功能受损,导致腹泻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 1982年首先在美国发现
- 现估计美国每年有100000多病例
病原学
1肠出血型大肠杆菌是大肠杆菌的一个亚型,分为157、26、111血清型
2
3
流行特征
- 通过食物传播
- 经水传播
- 密切接触传播
发病机制
- 肠出血型大肠杆菌是大肠杆菌的一种,因其能产生志贺样毒素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 2
临床表现
- 1
- 2
- 3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了解一下)
微生物学检查
- 肠道外感染
- 肠道内感染
卫生学指标
大肠菌群指数
大肠埃希菌防治原则
- 充分烹饪
- ETEC免疫预防
- 抗生素治疗
沙门菌属Salmonella
1
生物学性状
- 1
- 2
- 3
- 4
- 5
- 6
致病性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 伤寒与副伤寒
- 食物中毒
- 败血症
肠热症的发病过程
看图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分离培养和鉴定 血清学试验——肥达反应
防治原则
志贺菌属Shigella
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um
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年死亡病例达65万
自2003年以来,我国痢疾发病数总在前五位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志贺菌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其他菌属
- 克雷伯
- 变形杆菌属
- 肠杆菌属
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病流行的三个时期
- 1882年以前,没有科学认知
- 1882~1945年,
- 1945年开始,进入现代化学疗法阶段
生物学性状
- 细长略弯,有时分枝 鞭毛- 芽孢- 荚膜+
- 胞壁含有大量脂质 齐-尼氏抗酸染色(Ziehl-Neelsen acid-fast stain)(+),称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
- 结核性脓疡和痰标本中,可见抗酸染色(-),G+Much颗粒,是L型菌
培养特性
- 为专性需氧菌
- 营养要求高:最适pH6.5-6.8,在含鸡蛋、甘油、马铃薯、孔雀绿(抑制杂菌生长)、天门冬素等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常用罗氏(Lowenstein-Jensen)培养基培养。接种后2~4周形成乳白色、粗糙、似菜花样菌落。
- 液体培养时呈菌膜生长
抵抗力——三耐、三怕
耐干燥: 耐酸碱: 耐一般消毒剂:
怕湿热 怕紫外线 怕酒精、石炭酸、来苏儿
变异性
- 形态结构变异-L型
- 耐药性变异
- 毒力变异
致病物质
- 荚膜
- 蛋白质
- 类脂
- 多糖
致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类脂、蛋白质、多糖和荚膜
- 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 菌体成分毒性作用
- 机体对某些菌体成分的超敏反应
致病性
-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黏膜
- 所致疾病——肺部感染/肺外感染:脑结核、肾结核、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
临床类型 肺部感染 (1)原发感染 (2)继发感染 肺外感染
- 1
- 2
- 3
- 4
- 5
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 细胞免疫为主
- 传染免疫(有菌免疫)(infection immunity)
- 与超敏反应同时存在
Diagnosis 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对结核分枝杆菌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菌有无免疫力。也可用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
试剂
- 旧结核菌素(OT):是结核杆菌在甘油肉汤中的培养物经加热浓缩的滤液,其主要成分是结核菌蛋白。
- 纯蛋白衍生物(PPD):是结核杆菌培养物经三氯醋酸沉淀析出的纯结核菌蛋白。
微生物检查法
防治原则 预防: 治疗:
WHO推荐直接面试下的督导化疗 DOTS是一种策略, DOTS联合使用一组特效抗结核药物, 在DOTS策略下,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形态、染色和结构与结核杆菌相似 培养特点:典型胞内寄生菌,grow best at 30摄氏度,泡沫细胞,体外培养未成功 动物模型: 抵抗力:
致病性
霍乱弧菌
弧菌属Vibrio
细菌是一大群短小、弯曲成弧形或逗点状的革兰阴性菌
本属细菌的主要特点是:
- 适合生长在碱性培养基中,具有单端单鞭毛,运动活泼
- 细菌种类多,对人致病的主要有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
霍乱弧菌V.Cholera 是引起霍乱的病原菌。霍乱是一种烈性消化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曾7次发生世界性大流行。主要表现为剧烈地呕吐、腹泻、脱水,重者可导致死亡。
霍乱弧菌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短小弧形或直线型,G-杆菌,产氧化酶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孢
病人分辨标本做悬滴观察,可见“鱼群”样穿梭运动
抗原构造与分型
- 抗原构造与分型
-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既存在着O1群,也存在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流行。
- O1群霍乱弧菌
- 不典型的O1群
- 非O1群霍乱弧菌
O139群霍乱
O139的生物学特征
噬菌体-生物分型
抵抗力
致病物质
- 鞭毛与菌毛
- 霍乱肠毒素
霍乱传染源
- 病人
- 带菌者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副溶血性弧菌
幽门螺杆菌
1️⃣生物学特征
- 形态与染色
G-
- 培养
- 生化反应
2️⃣致病性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3️⃣诊断、治疗、预防
- 实验室诊断
- 治疗
- 预防
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性状
- 1
- 2
致病性 主要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传染炎 传播途径 致病过程
微生物学检查法
- 采集标本
- 涂片镜检
- 分离培养
- 毒力鉴定
防治原则 预防: 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