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rmacology_day2_2.22

11 个月前(已编辑)
这篇文章上次修改于 11 个月前,可能部分内容已经不适用,如有疑问可询问作者。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的体内过程Disposition

吸收Absorption

理化性质

影响因素1:给药途径

  • 口服给药 临床最常用、最方便的给药方法

首关效应/首过效应 First pass effect:

口服药物在通过胃肠道和肝脏时,被肠道菌丛产生的酶、肠粘膜上皮细胞中的酶和肝细胞内各种药物代谢酶催化进行生物转化(代谢)生成各种代谢物,致使原形药进入体循环的量明显减少

  • 舌下含服或直肠给药(经肛门灌肠)

  • 注射给药

  • 呼吸道吸入给药

  • 局部用药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吸收速度:吸入>舌下>直肠>肌肉>皮下>口服>皮肤

影响因素2:剂型

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

延缓或按照一定比例释放药物

血药峰浓度降低,

有刻痕的药物是可以掰开的 没有刻痕,并有缓释或控释标注的不可以掰开

生物利用度

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 能否产生药理效应的关键

靶组织的药物浓度 更说明药物浓度和药理效应之间的相关性

  •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值 因为是被动转运,故和pKa等相联系 碱化和酸化调整药物吸收

  • 血浆蛋白结合 结合型药物 药物吸收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结合 游离型药物 未被结合的药物 大多数药物与血浆蛋白呈输送和可逆性结合 血浆蛋白结合率轻微的变化可能导致药物浓度极大的变化97-94、3-6 double 结合型:暂时的储存形式 游离型药物增加,作用增强 方式: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的限量(饱和型,多给则溢出,提升比率)、竞争性置换、血浆蛋白含量低

作用:反应维持时间/起效时间

  •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脑血管紧密连接和基底膜的星状细胞,阻止大分子、极性大(水溶性)或解离型的药物进入脑组织so只有脂溶性非常高的才可以进入 胎盘屏障:屏障作用弱,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以通过
  • 器官血流量及组织的亲和力 再分布 药物与组织的结合是药物相互作用

生物转化与代谢Metabolism

1氧化还原水解 2结合

肝药酶的特点

  1. 活性有限但作用的特异性强,作用范围广;氧化还原,转化200多种药物
  2. 差异大:遗传、年龄、机体的状态等等
  3. 易受外源性物质的诱导和抑制: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

药物诱导剂:酶活性升高 巴比妥类、苯巴比妥、苯妥英钠 药酶抑制剂:酶活性降低 异烟肼、氯霉素、西柚汁

影响因素:遗传因素

排泄Excretion

  • 肾脏排泄 排泄药物及代谢产物的的最重要排泄器官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散章节统讲

基本概念1时量曲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tion curve 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

药物的半衰期

曲线下面积aera under curve AUC 用时量曲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基本概念2

一级消除动力学:定比转运 药物在体内转运或转化的速率和药物浓度成正比

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转运多 下降,则按比率减少

基本概念3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half-life time

基本概念4房室模型 为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把机体概念化为一个系统(数字) 药物转运速率相同的部位为同一房室 一房室模型:药物在体内衰减速率一致,取对数后为直线 二房室模型:药物在体内转运速率不同,取对数后为双曲线 分为分布相-快速相和消除相-缓慢相

基本概念5C_ss 稳态血药浓度:一定时间间隔,相同剂量多次给药,则血压浓度逐次增加,直至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此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认定95%为已经到达,恒速恒量给药需5个t_1/2血药浓度达稳态

变量控制:

药物总量给药间隔到达Css时间稳态血药浓度
不变改变不变不变
增加不变不变提高
首次剂量加倍,后续药量不变不变提前不变

选择合适计量 漏服药物 药物抑制

基本概念6Vd 表观分布容积:理论上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在体内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评论区加载中...